首页 课程主页
课程分享  
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
主讲教师 张晓明/安徽医科大学
学习人数 111
开课周期 2020年09月17日 ~ 2022年01月31日
教学进度
预报名
进行中
已结课
课程期次 共 72 周
  • 课程详情
  • 教辅教材
  • 课程评价
  • 常见问题

2000年以来,我国多所医学院校对于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课程整合,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经验。自2013年开始,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全面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将感官、神经系统相关基础医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学科有机整合为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并根据中国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和USMLE考试要求编写了教学大纲及教材。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挑战性。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系统地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是高等医学院校神经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目前在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旨在探讨神经系统相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模式。教学内容涉及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解剖学)、生理功能(生理学)、病理变化(病理学)、药物效应(药理学)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学(诊断学、影像学)的核心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神经系统从形态学到功能学、从正常生理学到病理学、从临床症状到诊断及药物治疗策略的系统掌握。


课程概述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不同,精神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诊断学整合为一体,它具有以下优点:1)从内容上看,整合后的课程学习内容沿形态功能病理改变症状诊断及药物治疗轴线一气呵成,既减少了遗忘过程,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神经系统知识框架以及神经系统定性、定位思维的逐步形成非常有利。2)在解剖学部分理论授课过程中及时穿插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巩固理论课所学内容,为掌握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夯实了基础。3)理论授课结束后,通过PBL分组讨论课,既学以致用,强化巩固了所学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整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PBL教学模式,针对部分内容(如神经生理学部分的突触和长时程增强,神经药理学部分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尝试应用“翻转课堂”和CBL教学法。我们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内容制作了微课程和微精品课程上传至网站,供学生课后自学。相对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法,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对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程大纲
  • 解剖篇
    • 1.眼球壁
    • 2.眼球内容物
    • 3.泪器
    • 4.眼球外肌
    • 5.鼓室
    • 6.声音的传导
    • 7.神经系统总论
    • 8.颈丛
    • 9.尺、桡神经
    • 10.腋、正中神经
    • 11.骶丛
    • 12.嗅、视神经
    • 13.动眼、滑车、展神经
    • 14.三叉神经
    • 15.面神经
    • 16.前庭蜗、舌咽神经
    • 17.迷走神经
    • 18.内脏运动神经
    • 19.内脏感觉神经及牵涉性痛
    • 20.脊髓外形
    • 21.脑干外形
    • 22.小脑外形
    • 23.下丘脑
    • 24.端脑外形及分叶
    • 25.第1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
    • 26.语言中枢
    • 27.基底核与侧脑室
    • 28.内囊
    • 29.脊髓的被膜
    • 30.脑的被膜
    • 31.脑的动脉
    • 32.脑脊液及其循环
    • 33.视觉传导通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1眼球壁
    • 2眼球内容物
    • 3泪器
    • 4眼球外肌
    • 5鼓室
    • 6声音的传导
    • 7神经系统总论
    • 8颈丛
    • 9尺、桡神经
    • 10肌皮、正中、腋神经
    • 11骶丛
    • 12嗅、视神经
    • 13动眼、滑车、展神经
    • 14三叉神经
    • 15面神经
    • 16前庭蜗神经与舌咽神经
    • 17迷走神经
    • 18内脏运动神经
    • 19内脏感觉神经及牵涉性痛
    • 20脊髓外形
    • 21脑干外形
    • 22小脑外形
    • 23下丘脑
    • 24端脑外形
    • 25第1躯体运动区和感觉区
    • 26语言中枢
    • 27基底核与侧脑室
    • 28内囊
    • 29脊髓被膜
    • 30脑的被膜
    • 31脑的动脉
    • 32脑脊液及其循环
    • 33视觉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电生理篇
    • 34动作电位
    • 35突触
    • 36嗅觉
    • 37浅感觉传导通路
    • 38记忆
    • 39睡眠时相
    • 34动作电位
    • 35突触
    • 36嗅觉
    • 37浅感觉传导通路
    • 38记忆
    • 39睡眠的时相
  • 药理篇
    • 40毛果芸香碱
    • 41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 42阿托品
    • 43去甲肾上腺素
    • 44肾上腺素
    • 45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46苯二氮卓类药物
    • 47氯丙嗪
    • 48吗啡
    • 49阿司匹林
    • 40毛果芸香碱
    • 41可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 42阿托品
    • 43去甲肾上腺素
    • 44肾上腺素
    • 45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 46苯二氮卓类药物
    • 47氯丙嗪
    • 48吗啡
    • 49阿司匹林
  • 临床篇
    • 50神经系统案例分析1
    • 51神经系统案例分析2
    • 50神经系统案例分析1
    • 51神经系统案例分析2
授课目标
预备知识
配套教材
参考教材
0.0

0 条评价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0.0

0 条评价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授课教师
安徽医科大学
2024 e会学 皖ICP备05002528号-14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145号 Copyright 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