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同学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扩展跨学科的视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对天然地震和地震学有科学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人类在认识地球、探索地震活动规律性的方面长期努力,从人类研究天然地震与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方法中得到启示,从而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有所借鉴。
|
-
刘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刘斌,男,1964年11月出生。
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9月至1991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攻读研究生,1991年12月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5年1月至1996年9月德国基尔大学博士后(洪堡学者)。
1997年5月至2002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副主任,主管教学。
2001年1月被聘为教授,同年4月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
2003年11月至2011年9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
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
2011年12月起担任我校“力学”课程组组长。
2012年10月起任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2014年10月起任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2012年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2013年获安徽省教学名师;2014年9月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师德医德标兵称号。主讲的《地震学原理与应用》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4年6月根据教育部要求升级为资源共享课。负责教育部批准建设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学》视频公开课,2012年1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精品视频公开课”,2014年4月入选“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交叉学科基础物理教程•力学》2015年9月获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
二、主要研究领域: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岩石物理学
三、曾承担过的主要课程:
《力学》、《力学与热学》、《理论力学》、《波谱分析与数字信号处理》、《地震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等。
|
第一章 地震学简介
第二章 伴随地震发生的现象
第三章 地震仪与地震记录
第四章 地震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位置
第五章 地震的强度——烈度
第六章 地震的强度——震级
第七章 矩震级
第八章 地震宏观调查——等震线
第九章 地震宏观调查——震中、震源深度
第十章 地震波传播
第十一章 地震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
> 地震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上)
> 地震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下)
第十二章 远震地震射线与速度分布
> 远震地震射线与速度分布(上)
> 远震地震射线与速度分布(下)
第十三章 地球圈层构造
第十四章 地球内部弹性波速度分布与结构
第十五章 地震断层与震源球
第十六章 震源机制解
第十七章 震源机制解与断层活动
第十八章 地震波的激发—集中力系点源
第十九章 理论地震图与地震过程
第二十章 地震活动的震级——频度关系
第二十一章 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
第二十二章 地震成因假说
第二十三章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学说
第二十四章 地震预测
第二十五章 地震预测的两个实例
第二十六章 地震预警与地震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