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主页
课程分享  
《病理学》
主讲教师 金雯/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人数 479
开课周期 2024年02月03日 ~ 2024年04月10日
教学进度
预报名
进行中
已结课
课程期次 共 10 周
  • 课程详情
  • 教辅教材
  • 课程评价
  • 常见问题
  • 模块概述

在现代医学中,病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它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等的相关知识,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课程概述

本课程由两大版块构成,分别是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将从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知识角度来介绍常见疾病的普遍规律,各论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来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另一板块病理生理学将从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方面来讨论患病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特点、规律和机制。



课程大纲
  • 第1讲 绪论
  • 第2讲 疾病概论
  • 第3讲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萎缩
  • 第4讲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化生
  • 第5讲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变性和坏死
  • 第6讲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坏疽
  • 第7讲 损伤的修复
  • 第8讲 组织细胞适应、损伤、修复切片及标本观察
  • 第9讲 充血和淤血、血栓形成
  • 第10讲 肺淤血、肝淤血
  • 第11讲 栓塞、 梗死
  • 第12讲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切片及标本观察
  • 第13讲 炎症的原因、第五章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 第14讲 渗出
  • 第15讲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 第16讲 炎症的类型、炎症的结局
  • 第17讲 脓肿和蜂窝织炎
  • 第18讲 炎症切片及标本观察
  • 第19讲 肿瘤的概述
  • 第20讲 肿瘤的特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 第21讲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常见肿瘤举例
  • 第22讲 肿瘤切片及标本观察
  • 第23讲 动脉粥样硬化
  • 第24讲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 第25讲 高血压病
  • 第26讲 高血压内脏病变期
  • 第27讲 风湿病
  • 第28讲 肺炎
  • 第29讲 大叶性肺炎临床病理联系
  • 第30讲 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切片观察
  • 第31讲 溃疡病
  • 第32讲 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
  • 第33讲 肝硬化
  • 第34讲 门脉高压症
  • 第35讲 肾小球肾炎
  • 第36讲 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
  • 第37讲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切片观察
  • 第38讲 发热概述
  • 第39讲 发热的分期和热型
  • 第40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第41讲 休克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 第42讲 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 第43讲 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 第44讲 休克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 第45讲 心功能不全
  • 第46讲 左心衰竭
  • 第47讲 呼吸衰竭
  • 第48讲 肾衰竭
  • 测试一
  • 测试二
  • 课程拓展资源1
  • 课程拓展资源2
  • 课程拓展资源3
  • 课程拓展资源4
  • 课程拓展资源5
  • 课程拓展资源6
  • 课程拓展资源7
  • 课程拓展资源8
  • 课程拓展资源9
  • 课程拓展资源10
  • 课程拓展资源11
  • 课程拓展资源12
  • 课程拓展资源13
  • 课程拓展资源14
  • 课程拓展资源15
  • 课程拓展资源16
  • 课程拓展资源17
  • 课程拓展资源18
  • 课程拓展资源19
  • 课程拓展资源20
  • 课程拓展资源21
  • 课程拓展资源22
  • 课程拓展资源23
  • 课程拓展资源24
  • 课程拓展资源25
  • 课程拓展资源26
  • 课程拓展资源27
  • 课程拓展资源28
  • 课程拓展资源29
  • 课程拓展资源30
  • 课程拓展资源31
  • 课程拓展资源32
  • 课程拓展资源33
  • 课程拓展资源34
  • 课程拓展资源35
  • 课程拓展资源36
  • 课程拓展资源37
  • 课程拓展资源38
  • 课程拓展资源39
  • 课程拓展资源40
  • 课程拓展资源41
  • 课程拓展资源42
  • 课程拓展资源43
  • 课程拓展资源44
  • 课程拓展资源45
  • 课程拓展资源46
  • 课程拓展资源47
  • 课程拓展资源48
授课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员认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阐述病理与临床的联系,为后续学习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以及防治疾病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备知识
配套教材
参考教材
5.0

20 条评价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5.0

93 条评价

本次开课 查看全部
模块概述

1讲: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对疾病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病理学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病理学的发展也为了解人类疾病的本质和预防控制疾病提供了重要帮助。P 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目的是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讲:病理生理学是病理学和生理学的结合,旨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调节机制。通过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疾病对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从而提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护理策略。

3讲:正常细胞和组织可以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等刺激作出代谢、功能和形态的反应性调整,产生适应性变化。目的在于避免细胞和组织受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调整应答能力。

4讲: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化生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所致,而是该处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或结缔组织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发生转分化的结果

5讲:由于细胞受到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发生异常改变。这些改变可以导致细胞的功能失常,进而影响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工作。

6讲:病理学中的坏疽是组织或器官因缺血、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广泛坏死。坏疽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坏死的范围和传播速度,可以对患者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坏疽的发生机制和病理特征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坏疽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7讲:当细胞或组织受到破坏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反应来启动修复过程。首先,炎症反应会引发血管扩张、血液凝块形成等现象,以便向受损区域输送修复所需的物质和细胞。接着,各种细胞会在受损区域进行增殖和迁移,并分化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协同完成细胞组织修复的工作。最后,修复过程会伴随着胶原纤维积聚、血管再生等现象,从而复建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8讲: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缩小,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发生细胞水肿的肾脏,肉眼观,病变器官体积增大,重量也会增加,包膜紧张,边缘变钝,切面隆起,颜色苍白、浑浊。轻度肝细胞脂肪变性时可无显著改变。脂肪变性比较严重时,则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质地变软,颜色变黄,触之有油腻感。

9讲: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新陈代谢功能活动的进行有赖于正常的血液循环。一旦血液循环障碍发生,并且超过了神经体液调节范围,可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代谢障碍、功能失调和形态改变,并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导致机体死亡。

10讲:引起淤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就是心力衰竭造成的循环动力下降,而心力衰竭又可以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左心衰引起肺循环淤血,右心衰则引起体循环淤血。肺循环淤血以肺淤血为代表,体循环淤血则以肝淤血作为代表。

11讲:血液对人体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氧气和营养物质,协助细胞新陈代谢,并排除废物。而血液循环系统的阻塞或中断会引发栓塞和梗死等疾病,给身体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12讲:血液在心泵的作用下循一定方向在心脏和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并互相联接,构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心力衰竭造成的循环动力下降,是引起循环淤血的常见原因。心衰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左心衰和右心衰,分别引起肺循环淤血和体循环淤血,造成相应区域的器官和组织发生淤血性改。

13讲: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损伤时,机体局部和全身会发生一系列复杂反应,以局限和消灭损伤因子,清除和吸收坏死组织和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复杂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但是,在一定情况下,炎症对机体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心包腔内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形成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影响心脏功能。急性喉炎水肿可导致窒息等。

14讲: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表、体腔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所渗出的液体和细胞统称为渗出物或渗出液。渗出是炎症最重要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15讲: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是炎症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通过了解炎症的表现和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护理策略。

16讲:临床分型和病理分型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用于对疾病进行归类和描述。临床分型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现将疾病进行分类。病理分型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和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基于对组织或细胞的病理学特征的评估。

炎症的临床分型主要以发病急慢程度和病程长短来划分,可以分为超急性、急性、慢性和亚急性四种。炎症的病理分型主要是依据其基本病理变化。

17讲:脓肿与蜂窝织炎同属于化脓性炎症,我们应该怎样区分两者的特点呢?我们将从病因、发生部位、大体形态、镜下形态、临床表现、影响和结局几方面进行区分

18讲:炎症的病理变化有变质、渗出、增生。根据其病理变化,我们把炎症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19讲:肿瘤是一类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目前世界上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不仅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且还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躯体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是生命科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这些知识,正确认识肿瘤的病理学基本知识,有利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肿瘤,防治癌症,解除疾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20讲: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由于肿瘤根据生物学行为及对机体的影响差别较大,预后也不一样,良性肿瘤一般易于治疗,治疗效果较好;恶性肿瘤危害大,治疗措施复杂,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区别良、恶性肿瘤,对于肿瘤的正确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讲:人体肿瘤种类繁多,命名十分复杂。一般根据其组织来源、性质、发生部位和形态特点来命名。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些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疾病或病变,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正确认识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和原位癌,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22讲:该模块从肿瘤的数目,大小,颜色等方面观察肿瘤的外观特点,选取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直观感受肿瘤的特点。

23讲: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系统中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最大的一类疾病。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以中老年人多见,北方发病率略高于南方。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相应器官缺血性改变。

24讲: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它通常是由于动脉内壁的脂质沉积,逐渐形成斑块并逐渐增厚,最终导致血管硬化。这个过程涉及到多个复杂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包括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25讲: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特点是长期持续的血压升高。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未经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的风险。高血压常被称为“静默的杀手”,因为它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却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26讲:长期未经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会对身体各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如心脏、脑血管、肾脏等。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引起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

27讲:风湿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和结缔组织。风湿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类型。这些疾病通常具有慢性进展和波动性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

28讲: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它引起肺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一系列症状。肺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但老年人、婴儿和免疫系统受损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感染。

29讲:大叶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病变多发生在单侧肺,左肺或右肺下叶最常见,也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两个或多个肺叶。病变呈典型的渗出性炎症经过,主要的病理变化为肺泡腔内的纤维素性渗出,典型的自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临床表现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肺实变、咳铁锈色痰为主,多见于青壮年,男多于女,起病急,发病以寒冷季节多见,预后一般较好。

30讲: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中动脉,最好发于腹主动脉,其次为冠状动脉、降主动脉和颈动脉等, 且多位于这些动脉的分叉或分支开口和血管弯曲凸面。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肉眼可见的最早病变。肉眼观,动脉内膜有点状或条纹状黄色不隆起或微隆起的病灶。

31讲:消化性溃疡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内壁发生的慢性溃疡性病变。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胃酸和蛋白酶等因素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引起。

32讲: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形成。如果不及时治疗或管理不当,消化性溃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了解并预防这些并发症非常重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以及如何有效应对。

33讲: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通过了解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解肝硬化的相关病理知识。

34讲:门脉高压症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久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大多数由肝硬化引起,少数继发于门静脉主干或肝静脉梗阻以及原因不明的其他因素。当门静脉血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入下腔静脉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

35讲:肾小球肾炎是以肾小球损害和改变为主的一组疾病。在我国患病率约0.2%~4%,尤好发于生活、劳动条件较差的青少年,占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的3/4以上。自50年代开创了经皮肾穿刺活检技术及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显微镜的应用,显著地改变了人们对肾小球疾病的认识。

36讲:本模块一起来学习肾炎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这二者名称非常相似,却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涉及肾脏的相关综合征,但是所指的具体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是不同的。

37讲:发生肝硬化时,肝脏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略增大,质地正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由正常的1500g 减至1000g 以下,质地变硬,表面和切面呈弥漫全肝的结节。结节根据肝细胞坏死范围可表现为小结节或大结节。

38讲:发热是一种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正常体温通常在36.5至37.5摄氏度之间,超过37.5摄氏度则被认为是发热。发热是身体对抵抗感染、应对病原体或其他刺激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39讲: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不仅存在于多种疾病之中,而且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因此,密切观察发热时体温曲线的变化,对疾病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估计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曲线的不同形态就叫热型。

40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常常与其他疾病或严重创伤相关。它是一种病理过程,其中形成的血栓导致血液在全身多个器官内凝结,同时导致出血倾向。DIC在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上非常复杂,对患者的生命威胁极大。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41讲: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生理状态,通常由心脏泵血功能不足或循环容量不足引起。它是一种危急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42讲: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 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细胞缺血、缺氧,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或结构损害的全身 性危重病理过程。尽管休克的病因不同,但大多数休克的发生都有共同的发病学环节

43讲:辨别休克的不同时期的病变特征对于早期识别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可以为医护人员适时进行针对性治疗,并采取积极的复苏措施,以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和组织灌注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

44讲:在休克过程中,机体的代谢调节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能量代谢异常、酸碱平衡紊乱、内分泌激素失调等。这些代谢变化直接影响了各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并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45讲: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其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46讲: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心脏功能受损的病理状态,其患病率在逐年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47讲: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出现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成年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正常范围为(100-0.32×年龄)±4.97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正常范围为(40±5.04)mmHg。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随年龄、运动及所处海拔高度而异,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极少受年龄影响。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在排除外呼吸功能以外的原因,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伴有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当吸入气的氧浓度不是20%时,用呼吸衰竭指数作为诊断呼吸衰竭的指标。呼吸衰竭指数等于动脉血氧分压比上吸入气氧浓度,如呼吸衰竭指数小于等于300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48讲:当各种原因使肾脏功能严重障碍,代谢废物不能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发生紊乱,并伴有其内分泌功能障碍时,称为肾功能衰竭。肾衰竭根据发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两类。在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严重阶段,机体会出现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即尿毒症。


授课教师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2024 e会学 皖ICP备05002528号-14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145号 Copyright 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版权所有